- 里別:下城里
- 里長:廖瓊瑤
- 里辦公處地址:新北市新店區安康路一段186號
- 電話:(02)2212-3302
- 手機:0975-340-325
- 電子信箱:narli917@yahoo.com.tw
- 村里界說:里界:
以安康路二段與安和路交叉處(安和路二段124號,德春、森南木材行)與公崙里毗鄰;以華城路與太平里相隔;以華城路第一個崗哨和華城里作區隔;以安康路一段207巷、160巷與頂城里相接。
住民:
早期住民以林、廖為大姓,頂、下城地區開發以廖姓為最多,其先祖自西螺遷移至此。
小地名:
九甲三——清嘉慶元年(1796),「王君仁」墾號的王國香、許君嚴、黃君佐3人合作,開墾此地田園,墾成後請地方官員清丈,得面積共9甲3分田,地名因而稱為「九甲三」。早年水田遍布,是安坑重要米倉,現在大部分是菜園、果園與竹園。九甲三一帶,目前仍保留農村風貌,只有5、6戶人家,分屬張、吳、古3姓,都是日治之後遷來的農戶。
安溪寮——是一個消失的地名,隔著安坑交流道與九甲三相對,交流道下方有馬路隧道可通,早年是陳、周、林三姓人共同開闢。然而更早之前(乾隆年間),應是泉州府安溪縣人拓墾,可能是嘉慶年間,漳泉械鬥的關係,安溪人無法居住於漳州人強勢的安坑地區而移出,留下「安溪寮」的地名。
下城——是早年的八股四庄之一,昔日漳州移民渡過新店溪後,在溪畔建立的防衛性墾庄(在村庄外以刺竹圍起)。因地勢稍低,故曰下城。
大湖底——為一塊三面環丘,西北面開口狀的盆地,因地勢較低,有如大湖之底,因而得名,現今莒光路明德山莊附近。大湖底是一個雜姓的地緣散村,清乾隆6年(1741),漳州人林、廖、張、吳、王、曾、賴、游8姓人家合股所闢,面積遼闊,大約20幾公頃,其中泰半為臺大實驗農場。
十四份——指拓墾組織墾成田之後,某墾首在此地所分得的土地持份有十四份,因而得名。十四份西起安坑溪,北界石頭厝,南迄九甲三,地勢低平,早年是屬安坑圳的水田灌溉區。十四份是日治時期的舊小字,是地緣性的散村,位於五重溪與新店溪之間,包括吳厝底、安溪寮等小聚落,主要居民是漳州人。
下五十六份——清乾隆46年(1781)周威等眾股夥向朱子沛承墾「外五張下溪州併內五張北勢坑邊草地參處」,眾股夥共有56股份,因此土地墾成後亦分成56股份。下五十六份與上五十六份均為日治時期舊小字地名,大致位在安坑交流道以南的公館崙到頂城之間,上五十六份在西,下五十六份在東。
清風園——日治時期臺北病院的麻瘋院(自莒光路進入),現為軍事用地。
磚仔窯——民國35年(1946)時,臺北監獄(虎仔山)的犯人被派來此做磚塊,安華路為內窯,安康路一段244~256號為外窯。 - 歷史沿革:該里清代時期屬安坑地區八股四庄之一的下城庄,光復後初劃歸頂城里轄區,民國42年(1953)自頂城里分出,其里名因昔日稱為下城庄,故名之。
|
相關圖片
|
更新日期:2022-12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