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手仕事集:職人誌EP4超越時空的篆刻
- 發佈日期:2021-08-20
- 發佈單位:新店區公所
- 類 別:新店溪遊記>和高手交友
- 詳細內容:
篆刻職人「呂素馨」
她在方寸間游刃百年工藝,讓外國人驚豔於手工篆刻的古文之美。藉由以刀代筆詮釋書法意趣與文學況味,袖珍、獨特的空間表現,隱藏著電腦學不來的豐富變化,彷彿穿梭歷史與時空,讓人深深著迷。篆刻藝師呂素馨說:能與古人共鳴的感覺,真好!
享受與古人共鳴的快意
父親是西裝師傅,外公善於音樂繪畫,身上帶著西洋美學的DNA,從小看歐美時尚雜誌長大,曾多年來往台日之間從事服飾精品採購,原本對中國傳統藝術較為陌生,1994年因緣際會,經人介紹到國內知名文化事業集團「勝大莊」工作,從此得以一窺東方古典美學的堂奧,進入另一個藝術學習的領域。
當時曾目睹向附設書畫學院篆刻教授學習的同仁,把一顆平凡的印石變成帶著美感的印章作品,引起她極大的興趣,開始走進習印之路。先後從梁乃予、陳澤羣、蔡介騰、薛平南等老師學習。
如同現代人習慣以楷書書寫,篆書也曾是中國二千多年前廣為通行的書體,在勝大莊習印期間,除了為她開啟欣賞書法字畫與古董藝術的眼界,並從國內外文人雅士身上獲得多元的美學滋養,引領她走一條不一樣的藝術之路。
店裡曾展示清朝慈禧太后的御筆荷塘白蓮圖,她截取潘祖蔭所撰題畫詩中文字,選用淡綠色青田石刻成「幽碧羅青」四字閒章,巧妙地呈現詩與畫的意境,第一次有了與古人共鳴的感動。
想念師徒遊於藝的日子
呂素馨表示,篆刻是有趣的綜合藝術,想像著幾百年來和古人走同一條路,它結合文學家的書法美感與雕刻技術,雖然一刀一石一筆就能入門,但易學難精。從選定印石,分朱布白決定陰刻或陽刻,到設計印稿,字體的排列、畫面的平衡,都要反覆推敲。由於是以刀代筆,下刀輕重會影響字的變化,必須審慎思考,然而,即使因印石崩落出現殘破感,或因為追求漲筆效果,使字的線條呈現不規則的粗細,也都是一種韻味、殘缺的自然美。工序繁複卻不受拘束,很貼近自己多感卻又率真自由的個性,所以沈醉、遊藝於方寸世界。
不久前她應邀參加聯展,特別翻箱倒櫃找出塵封多年的作品,雖然看起來不夠完美,但回想自己非科班出身,只憑著個人的一份執著自由的創作,以喜歡的詩詞為靈感,追著老師發問,猶記得梁乃予老師還在玩笑中教誨:「不好好刻,我會把妳當掉!」師徒遊於藝的情景總是讓人會心一笑,當談及掌門大師兄陳澤羣老師英年驟逝,雖事隔多年仍觸動當時的心痛與不捨,受訪當下她不禁眼泛淚光。
篆刻,一輩子的好朋友
呂素馨的專長不只於篆刻藝術,因她對中國古董藝品、書畫的喜愛,尤其在勝大莊任店長12年間,如同日日置身「小故宮」,目之所及精品甚多,周遭環境的薰陶無形中提升了人文與藝術高度。
當年剛進勝大莊,5個月後即被擢升為主管,上司及同事多是中文或美術科系,「只有商職畢業的我,為了不落人後只有努力學習,每天從書架挑選專業書籍反覆研讀,或請教資深同仁,以勝任工作。」她甚至自學日文,因此奉命接待日客,曾有一對日本神戶的貴族夫婦,坐著飯店加長型禮車前來參觀畫廊,對談時頻頻使用「敬語」,離開時更以九十度鞠躬表示謝意,如此謙和有禮,令人印象深刻更覺倍受尊重。也遇過已故名作家李敖先生、並有兩度與經史儒學大師愛新覺羅.毓鋆閒談之機緣,「他那時90多歲,穿著長袍如隱士般走來,當時有眼不識泰山,只覺他老人家仙風道骨、氣宇非凡。」這些文化滋養,讓呂素馨的藝術人生更為精采、深厚。
刻印之餘,呂素馨也投入教學,享受學生青出於藍的成就感,重溫當年師生遊於藝的快樂學習。一名法國學生曾說,從她的示範過程感受到,學篆刻就像聽故事,中國文字,原來如此。不過她也坦言,篆刻藝術對年輕人來說似乎遙遠,有著不被理解的寂寞,也許可以用其他生活化形式吸引大家注意,不要讓篆刻只停留在書畫的附屬品裡,才能更為平易近人。至於個人,早已視篆刻為一輩子的好朋友,因為它記錄了自己的成長軌跡,是抒發心情,留下或喜悅或悲傷的重要日記。
時間:2018新店溪遊記-師ㄟ.手仕事集
單元:職人誌
撰稿人:陳慧瑩
攝影:白宇心
|
相關圖片
|
瀏覽人次:311 人
更新日期:2021-08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