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內容區塊

新北市新店區公所

和高手交友

  • FB
  • Plurk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字級設定:
  • 小字
  • 一般
  • 大字
2018手仕事集:職人誌EP3布農族失落的工藝
  • 發佈日期:2021-07-09
  • 發佈單位:新店區公所
  • 類  別:新店溪遊記>和高手交友
  • 詳細內容:

  • 編織職人「林南吉」

    復古時尚當道,如果沒背個「貓頭鷹」包或「防小偷」包,恐怕就落伍了,這是布農族編織達人巴拉卡夫.林南吉的作品給人的印象。他將族人綁在腰際間的「魚蝦簍」,變為「貓頭鷹」背包;過去寡婦專用,參加儀式的「寡婦包」成為造型獨特的夾層包;布農阿嬤為後輩按頭禱告、祝福,接受對方致贈謝禮的中空設計背包,變成了「防小偷包」,這些籐編包穿越時空、跨越族群,非旦沒有違和感,還充滿著新時尚。
    「布農族人可以接受『有借不還』,但『偷』會遭到天遣!寡婦在族裡是受保護的,族人沒有歧視,只有幫助……」林南吉娓娓道出,一個布農包飾背後,蘊藏的古老智慧與互助精神。

    帶著使命傳授編織  阿嬤學員激動落淚
    從小寄養在宣教士家庭中,林南吉一次好奇跟著長老們練習八部合音,在緩慢爬昇的複雜音階中,唱出最具布農文化代表的天籟之音,被指定為布農族的傳人之一。宣教士過世後他開始流浪,從故鄉高雄那瑪夏郡社群走遍南投、台東、花蓮縣市部落,學習到傳統工藝─籐編,也從閩、客老宅學到阿嬤與阿婆的竹編工藝,只是為了生計與興趣從事園藝當了樹醫生,直到八八風災那年,土石流帶走族裡的耆老們,才驚覺自己兼負著傳承布農文化的使命,開始遵循古法,傳誦古老的靈魂。
    林南吉表示,布農族的籐編完全反映生活日常,造型樸實,可是都有一個精彩的神話故事,以鼠榔、月桃葉、黃藤、構樹、苧麻、長節竹等台灣原生植物為織材,最多再用柿子、茄冬樹、七里香等果皮為染料,就是簡約且實用的布農編藝。一個無心插柳,因為熱心打造自宅社區涼亭,充滿「原」味設計令人驚豔,他應邀從北到南進行教學,作品也陸續在博物館、文物館展示。
    結合部落、閩、客編織的創作深受歡迎,學員從大學生到阿公、阿嬤,他們或因環保、醉心復古的時尚,或為了彌補內心的遺憾,追著南吉老師跑。一名95歲的阿嬤曾是叛逆女孩,當年為了抗拒家裡的竹編工作離家出走,多年來始終覺得愧對父母,重拾竹編時,她帶著懺悔的心與淚水,在聲聲「對不起父母」的哭泣中完成作品,讓人印象深刻。


    享受籐皮韻律 古老工藝走出部落
    教學時只提供基本技巧,目的在啟發學生用心想像,也因此每個人的作品幾乎都獨一無二,很有成就感。即使在素材方便取得的今天,林南吉仍上新店山區取材,從曬月桃葉、劈竹到抽絲親力親為,以前削竹片時,曾經不留神割傷手、弄斷竹片,仍擋不住他整天不吃飯,享受籐皮嘶嘶作響的節奏韻律。由於作品兼具傳統工藝精神與時代感,使得古老靈魂重新被喜愛,被看見。例如與漢人扁擔同等重要的布農背簍,是布農代表性的生活用具,他曾編織全台最大2公尺與最小2公分的布農背簍,看見工藝也象徵時代意義;以前用來包覆大體、做嬰兒搖籃的構樹,利用它如牛皮般的韌性做成包款,把過去的古樸融入時尚。停不下來的創作,他笑稱「都是被學生逼的!」
    林南吉的學生遍佈全台,但幾乎都是漢人,「可惜沒有一位原住民,」他輕嘆一聲,不過因此讓冷門的工藝走出部落,並教出11位老師級的學生,在社區大學遍地開花,令人欣慰。為了啟發靈感,他常出國旅遊,特別是菲律賓、泰國、紐西蘭及中國大陸等地方的少數民族,有一年在紐西蘭的博物館看到八部合音雕像,十分震撼,館長卻說:這是神話,林南吉當場回答:這是台灣的祭典儀式,館長還特地來台,了解台灣原住民與毛利人的關係。


    弓琴療癒委屈 傳遞布農精神
    身為布農族的傳人,林南吉會自製、彈奏全台不到6人會的「弓琴」。在所有原住民以弓為武器的文化中,布農族的「弓」有另一個身份叫:樂器,弓琴是向「天」訴說委屈的最好療癒,林南吉說,布農族是不能自殺的民族,有苦就透過琴弦向天說,彈奏時只要靜下心來帶著悲傷低吟,苦,就會過去,這些都是他想傳遞的布農精神。多年的努力,他自認為對得起祖先,「原住民文化如果只留在原住民之間,不會傳承下去。」



    時間:2018新店溪遊記-師ㄟ.手仕事集
    單元:職人誌
    撰稿人:陳慧瑩
    攝影:白宇心

相關附件
相關圖片
瀏覽人次:300 人 更新日期:2021-08-27